发布时间:2019/8/14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 编辑:管理员 浏览:169
胡伟国,我院儿童消化科主任医师,从业29年,胡伟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常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作为医者的本分永远不会变,患者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1992年,是胡伟国大学毕业后,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对胡伟国来说也是个特别的年份。
那年,胡伟国接到了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婴儿送到医院时就表现出了腹胀、呕吐的症状。胡伟国当机立断,给他做了相关化验和检查,推测是细菌性的肠道感染,然而……
“送来的时候就很严重了,孩子脸色很苍白。最后感染导致休克,没救回来,送得太迟了,没办法了。”
回忆起这段往事,胡伟国深深叹息,当时的一切仿佛都还历历在目。这是胡伟国成为医生以来,第一次面对自己接诊病人的死亡。
胡伟国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孩子的面孔,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胡伟国真正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所背负的责任。
1997年,胡伟国在外进修后,回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同院的黄开宇医生在浙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小儿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在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颇有研究。
先进技术的引进为医生的诊疗带来了便利,但也同样存在难点,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让那时候的胡伟国经常连轴转地工作,有时半夜接到难度大的急诊,就算不值班,胡伟国也要马不停蹄从家中往医院赶。
“给小孩子做胃镜检查比成人难度更大一点,孩子的胃小,食管也小,所以做的仪器也更细一点。加上以前没有麻醉式的胃镜,孩子难受就会乱动,有些不配合的孩子我们压根就没办法做下去。有时候就靠我们医护人员强压住,同时操作又要轻柔,避免孩子受伤。现在医学发展了,只要家长同意麻醉,孩子做胃镜也更顺利了,其实对我们医生来说,做的风险降低,观察更细、效率也更高了。”
儿科被称为“哑科”。顾名思义,大部分儿童的病情发展变化快且不会自主表达,尤其是婴幼儿,而家长对患儿病情的描述又未必准确,医生获得有效信息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同时,儿童也很容易对药物产生过敏和不良反应,CT、X光等检查在原则上是能不做就不做,这些都让儿科医生的诊疗困难重重。
1995年转至儿童消化专科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胡伟国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忙碌和辛苦是医生的常态。由于工作原因,胡伟国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不断被挤占。近30个春秋,胡伟国接诊的患者数以万计,在他心里,病人的分量始终很重很重。
—您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怎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医生首先就要把病看好,每一位来的患者,我们都要仔细地去检查、诊断,不要漏诊,正确地去治疗。
—您的想法很朴实,就是要尽力治疗好每一位来就诊的患者。
—对,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者|木 子 编辑|宣传统战部 叶淑凡)